原標題:現行學術體製下 導師職責如何履行
近日,教育部印發《關於全麵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:意見),提出研究生導師必須滿足的三大基本素質要求;首次明確了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質、培養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等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七項職責。
此前,寒門博士自殺事件、陳小武性騷擾事件等將高校師生關係推向公眾視野。將學生當作“廉價勞動力”、利用教師身份牟取私利、對學生進行性騷擾等不良師生關係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。導師對學生的指導應包括哪些方麵?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關係該怎樣把握?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生態如何形成?
老師⠤𘍥學科導師指導內容存差異
在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張立遷看來,《意見》的發布對於規範研究生導師職責具有宏觀指導性意義。“它明確了立德樹人作為研究生導師的首要職責,合乎導師的身份特殊性和身份倫理。”
由於不同學科類型中師生關係的現狀、樣態等存在顯著差異,相應導師職責在體現上也有所不同。張立遷表示:“人文社科更側重人文情懷的言傳,重視廣泛閱讀與社會體驗,側重心理支持,指導過程更多是‘無形’的;而理工科導師則更側重嚴謹求實的身教,重視科學實驗與實證求真,側重資源支持,指導過程相對‘有形’。”
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竺效也認為,人文學科碩士研究生的學習主要以自主思考、寫論文為主;相比之下,理工科的導師更多以參與項目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科研能力的培養。以法學專業為例,目前碩士生多為2年學製,課程負擔重,導師對碩士研究生的指導主要圍繞學位論文展開,博士研究生則有更多機會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科研項目。
竺效說:“博士生未來要當教師或科研人員,一畢業就麵臨著上課、寫論文、做課題等,而這些能力都需要在讀書期間進行全方位培養,通過參與課題、項目是提升研究能力、科研管理能力、實踐能力必不可少的路徑。”他表示,一般導師不會對碩士研究生是否參與科研做強製規定,需結合學生自身的稟賦和學術誌向進行選擇。
學生⠢學習鍛煉”與“廉價勞動”界限不清
對於不少研究生來說,除學位論文外,提升學科素養的關鍵是參與科研。
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袁波表示:“土木工程專業屬於實踐性很強的學科,很多知識是課堂上學不到的。工程項目極其複雜,即使在理論可行的前提下,實踐過程中仍然會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難題。隻有參與具體的項目,通過查閱數據、搜集資料、結合實際調整方案,才能不斷總結經驗,提升專業素養。”
而參與項目有時需要占據研究生大量的時間精力。山西大學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碩士研究生小筠表示,導師工作繁忙,對自己的研究課題所給予的指導很有限,一般要靠自己摸索,學術之路困難重重。然而,在推進自己的研究課題之餘,小筠也要參與導師的項目,完成導師分配的大量雜事,如寫材料、做PPT、取快遞等,這些付出一般是無償的,這讓小筠產生了自己是廉價勞動力的感覺。
小筠並非個例,相關專家認為,由於不同學科、不同基礎的學生在參與科研項目時,承擔的工作內容差異較大,每個項目涉及的工作又十分繁雜,因此很難分清“廉價勞動力”和“鍛煉學習”的邊界。
袁波的判斷是,如果項目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,從中能夠有所收獲,那麽可以算作“鍛煉學習”。“但也有導師會為了自己的科研立項,犧牲學生學習時間,強製學生參與特定項目,這種情況就需要與他鬥智鬥勇了。”
應對⠩注學生感受⠦𝤻夺關懷
竺效表示,導師需要以身作則,明確自己教書育人的職責,而不是把學生作為賺取名利的工具。“在參與科研項目的內容上,盡量讓寄快遞、取資料、報銷等純行政事務性體力勞動由社會分工後的專業人員負擔,研究生參與課題則應根據能力,以投入智力勞動或完成與科研緊密相關的行政輔助工作為主,老師要根據學生投入情況合理分配科研勞動報酬。”
張立遷認為,新時代背景下,研究生導師的“指導”正逐漸從單一的學業指導向“立德樹人”的全麵性指導轉變,對學生施以人文關懷是頭等要務。“導師和研究生之間本身就是一個關係體,存在匹配度的問題,導師的政治素質、師德師風還是業務素質哪個更重要,應取決於研究生個體的感覺,最重要的是,要讓研究生感到受益和滿意。”
■⠥
●竺效,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
為導師配行政科研秘書
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,導師麵臨的一大難處在於準確、合理地界定純行政事務性工作和科研性工作。比如某課題組的啟動會,要聯係邀請專家、寄送相關資料、開展課題啟動前預調研等,既有科研性又有行政性,可以界定為與科研緊密相關的行政輔助工作,可以適當分配給研究生,並給予合理的勞動報酬。但純粹的行政事務性工作則不宜分配給研究生負擔,因為他們到學校是來學做人做學問的,不是來打雜的。
但現實困難是,高校教師教學、科研的行政輔助工作量比較大,但絕大多數的教學科研一線教師並沒有配備行政秘書或科研秘書,導致老師需要耗費不少的時間精力維持科研工作的正常運行。是壓縮自己的科研時間親力親為處理這些工作,還是安排研究生消耗大量時間在這些純行政性事務上?
解決這一問題既要堵也要疏,如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部分雙一流高校能夠開展調研,借鑒“項目組出經費聘用臨時秘書、單位解決勞動人事關係及辦公座席”等有效做法,給部分有需求的老師配備相應的科研秘書或行政秘書,必將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,讓教師、研究生的時間緊密圍繞教學、科研,確保“好鋼用在刀刃上”。
●張立遷,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
師生交往應從“心”開始
把握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關係,應該做好三個方麵。
首先,導師和研究生雙方應精於術業。其次,導師和研究生雙方要下工夫做好“人”。導師幫助研究生尋找自我,實現“有溫度的教育”;研究生也應充分理解高校整體的學術體製所引致的導師忙碌。最後,客觀認識研究生師生關係的“專一”。不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關係,研究生師生關係更私人,有些類似於手藝匠師與學徒的關係。
總之,研究生師生之間的交往過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“教育性”,應嚐試從“心”開始,超越一般意義上的社會性交往。
本版采寫/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
責任編輯:張岩
"